关于建盏的那些“陈年旧事”
- 建盏知识
- 2021-10-30
- 269
关于建窑生产黑釉瓷器的年代,以往学术界多笼统地称为宋代,或以为“入元犹盛”,至于其兴衰的具体年代,尚未做过全面系统深入的探讨。了解建窑的兴衰,不仅在于确定其生产年代,而且对于其产品销售地域以及与其他窑口的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建盏的历史文献记录,有学者查阅《全唐诗》卷八五八吕岩写的一首《大云寺茶诗》:“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兔毛瓯即兔毫盏,谓吕岩为唐懿宗、禧宗(865-874)时人,“建茶早在开元时于陕西被用为精品饮用,那么建盏是否也可以通过某种渠道被携带至帝都长安及周围呢?这种兔毛瓯是否可能是建窑所出?难道建窑在唐时真的只出青瓷而不出黑窑和兔毫盏吗?这些问题目前仍是个谜。
为此,笔者特意查阅了《全唐诗·吕岩》资料,发现他名下作品有好几篇标明为宋代诗文,如《七夕》“宋元丰中吕惠卿守单州天庆观七月七日有异人过书诗于纸”;《赠江州太平观道士》篇末注:“宋朝张天觉为相之曰有继缕道人……”云云。《大云寺茶诗》前一篇为《化江南简寂观道士侯用晦磨剑》写明“熙宁元年八月十九日过湖州东林沈山用石榴皮写绝句于壁自号回山人”等,所言都是宋代之事。
吴立主 曜变精品
《全唐诗》编纂于清朝康熙四十二年于四十四年(1703-1705),现代出版说明言:“凡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虽未能尽赅现存唐人诗作,亦间有重收、误收及小传小注失当处。”看来,康熙朝翰林编修们也有失误之处。此《大云寺茶诗》所言用“兔毛瓯”茶具,及“虾眼汤翻细浪俱”,类似之词在宋代斗茶诗文中屡见不鲜,此诗当为宋人所作,时间约为北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唐代建窑出现兔毛盏,不足为凭。
虽然如此,但宋代以前瓷器中是否出现过窑变兔毫纹,却值得进一步探讨。考古报告中,福建福州怀安窑的瓷器很值得关注。该窑址坐落于福州西北郊建新镇洪塘怀安村“石岜山”一带,1959年调查时发现,1982年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在地层中分别出土刻有梁“大同三年”(537)、唐“贞元”(785-805)纪年的窑具和龙窑遗迹及其1.6万多件生产工具、窑具、陶瓷器皿。
怀安窑瓷器胎骨呈灰白色、浅灰色,质地坚硬,高硅质,较低铝,低铁,明显区别于江南等地青瓷胎。釉水在南朝多呈青色、青黄色,唐代时出现了青中泛绿的釉色,釉面多冰裂,釉层厚而均匀,细腻莹润,施釉不及底,垂釉情况比较普遍,罕见剥釉现象。尤其在南朝、唐代青瓷碗、盘、执壶、壶、罐等器物都发现有垂流聚釉处呈青蓝色斑或乳白色斑、青蓝色筋脉的状况,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测试结果表明,此类“粉蓝色乳光釉具有典型的不混溶结构,这是比已发现的古代分相釉如钧窑、吉州窑、建盏等时代更早的不混溶性釉”,“它外观如脂似玉,无纹理,极少釉泡,瓷质致密,断口光洁,在陶瓷质量上的后来比较更胜一筹”。
张中钦 霜降
福州乌山工地采集的1件敞口实足碗,胎呈灰白色,坚致厚实,施青绿釉不及底,外壁腹部下、内底皆垂釉聚厚呈青蓝色,中央内底的釉层中呈现如细密兔毫状纹理向周围幅射,还有一个条状的褐釉斑,釉面晶莹润泽,与怀安窑唐代青瓷的造型、胎釉特征一致,堪称最早的兔毫纹碗(图51)。它与宋代建窑兔毫纹究竟有何联系,是一个谜。此外,在河南郏县鲁山等唐代窑址中,出土的窑变花釉瓷器上,垂流釉层中也呈现比较粗犷的筋脉状花纹,也有点类似兔毫纹(图53)。
关于建盏的文献记录,以宋元时期的比较真实可靠,因为它与建窑的生产年代相同或相近。其中,年代最早的记录,是陶谷《清异录》的“闽中造盏”。陶氏生于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卒于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历仕五代后晋、后汉、后周与宋朝,官至刑、户部尚书。
河南鲁山窑变花釉执壶(唐)
关于建盏年代较晚的文献记录,见于蒙古丞相(中书令)耶律楚材诗句“建郡深瓯吴地远”。耶律氏,生于1190年,卒于1244年。原诗题目《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开篇写道:“积年不啜建溪茶,心窍黄尘塞五车。碧玉瓯中思雪浪,黄金碾畔忆雷芽。卢仝七椀诗难得,谂老三瓯梦亦赊。敢乞君侯分数饼,暂教清兴绕烟霞。”说明北方蒙古国人效行宋朝斗茶风尚。所用茶具,诗文有“琼瓯”“碧玉瓯”,系青、白瓷碗之类。
其后还有诗句:“萧萧暮雨云千顷,春雷玉一芽。建郡深瓯楚地远,金山佳水楚江赊。”“建郡深瓯”即建州茶碗,诗人是在漠北之地,追怀江南风物。其时间是在耶律氏追随蒙古太祖成吉思汗出征西域年间(1219-1227),即元帝国正式建立(1271)之前,相当于南宋中晚期之交。这说明了建盏与青、白瓷碗同时用为茶具而声名远播的事实。
作者
诗词名称
诗词摘句
范仲淹(989-1052)
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黄金碾畔绿尘飞,
紫玉瓯心雪涛起。
梅尧臣(1002-1060)
宣城(今属安徽)人
小石冷泉留早味,
紫泥新品泛春华。
兔毛紫盏自相称,
清泉不必求虾蟆。
欧阳修(1007-1072)
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和梅公仪尝茶》
喜共紫瓯吟且酌,
羡君潇洒有余清。
《次韵再作》
泛之百花如粉乳,
乍见紫面生光华。
蔡襄(1012-1067)
《北苑十咏˙试茶》
兔毫紫瓯新,
蟹眼青泉煮。
赵抃(1008-1084)
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
《次谢许少卿寄卧龙山茶》
紫玉丛中观雨脚,
翠峰顶上摘云旗。
陈襄(1017-1080)
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
《和东玉少卿谢春卿防御新茗》
紫瓯浮出社前花。
苏轼(1037-1101)
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送南屏禅师》
忽惊午盏兔毫斑,
打出春翁鹅儿酒。
《示定国》
银瓶泻油浮蚁酒,
紫碗铺粟盘龙茶。
《游惠山》三首之三
明窗倾紫盏,
色味两奇绝。
《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葺蒿笋试春盘。
毛滂,生卒年不详,哲宗元祐中,苏轼守杭州,滂为法曹。
《送茶宋太监》
玉兔瓯中霜月色,
照公问路广寒宫。
黄庭坚(1045-1105)
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满庭芳˙又茶》
纤纤棒,研膏溅乳,
金缕鹧鸪斑。
《西江月˙茶》
兔褐金丝宝碗,
松风蟹眼新汤。
纤纤棒,冰瓷莹玉,
金缕鹧鸪斑。
《信中远来相访且致今岁新茗又枉任道寄佳篇复次韵呈信中兼简任道》
松风转蟹眼,
乳花明兔毛。
建安瓷碗鹧鸪斑,
谷帘水与月共色。
秦观(1049-1100)
高邮(今属江苏)人
《满庭芳˙茶》
轻淘起,香生玉尘,
雪溅紫瓯圆。
苏辙(1039-1112)
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以惠泉答章子厚新杀二首
蟹眼煎成声未老,
兔毛倾看色尤宜。
元代文献中,值得注意的有蒋祈《陶记》的一段记录:“予观数十年来官斯去者,无不有州家挂欠之籍。盖尝推求其故,则有由矣,窑家作辍,与时年丰凶相为表里,一也;临川、建阳、南丰它产有所夺,二也……”。此处“建阳”,以往学术界多认为是建窑或包括有建窑。现在看来,这种观点应予细加推敲。
建阳窑是否专指建窑或者在广义上包含了建窑?首先还需要从地理方位的概念去寻找答案。建窑地处的水吉镇,在古代历史的政区沿革中,它属于建瓯而不属于建阳,建窑属于建阳是晚近的事。所以《陶记》所称“建阳”窑,当另有所指。
黄鹧鸪
依照熊寥先生的考证,《陶记》一书的写作相对年代,在元至治壬戌到泰定乙丑(1322-1325)之间。从考古发现看,元代建阳县境内有源头仔窑烧制青釉与青白瓷,但规模较小,而且产品质量粗陋,不足与景德镇竞争。《陶记》所列江西“临川、南丰”窑,生产年代均鼎盛于宋代,且以青白瓷产品为大宗。故“建阳”窑也应从宋代建阳窑址中去寻找,今建阳区莒口镇南部发现在宋代的华家山窑址,生产规模较大,青白瓷、白瓷产品种类多与景德镇相仿,质量也堪相媲美,可能形成对景德镇市场一定程度的威胁。
《陶记》开篇有“景德镇,昔三百余座”之语,文中记述景德镇窑的生产方式、产品种类、销售地区、工艺技术等内容,基本都是南宋以来的状况。蒋祈考察“数十年来”景德镇窑业不甚景气的原因,自然也可包括宋代尤其是南宋中晚期临川、建阳、南丰争夺市场的因素。这种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是一种“种间竞争”。
那么,是否还有可能由于蒋祈对建窑地理位置的误解,而把它记作“建阳”窑呢?从考古发现看,建窑营长墘一址在南宋晚期至元初由黑釉而改烧青白瓷,规模是小的,其他地点也未形成大片的青白瓷堆积,说明此时建窑已处于衰落时期,当然不能造成对景德镇窑的“他产有所夺”局面,因此,这种可能性也是不存在的。
作者
诗词摘句
张耒(1054-1114)
《初伏大雨戏呈无咎˙曹辅》
朝凉已觉饭有味,
紫盌新茶如泼乳。
天工未费一杯水,
已变炎凉异甘苦。
惠洪(1071-1128)
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
《无学点茶乞诗》
盏深扣之看浮乳,
鹧鸪斑中吸春露。
《与客啜茶戏成》
玉瓯绞刷鹧鸪斑。
惠空(1096-1158)
福州人
《送茶头并化土》
添得老禅精彩好,
江西一吸兔瓯中。
陆游(1125-1210)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烹茶》
兔瓯试玉尘,
香色两超胜。
绿地毫瓯雪花乳,
不妨也道入闽来。
《冬夜读书甚乐偶作短歌》
兔瓯供茗粥,
睡思一洗空。
《初寒在告有感》
银毫地绿茶膏嫩,
玉斗丝红墨渖宽。
《雨晴》
茶映盏毫新乳上,
琴横荐石细泉鸣。
毫瓯羞茗荈,
铜洗供盥濯。
《闲中》
活眼砚凹宜墨色,
《梦游山寺焚香煮茗甚适既觉怅然以诗记之》
毫盏雪涛驱滞思,
篆盘云缕洗尘襟。
《村舍杂书》
雪落红丝塏,
香动银毫瓯。
《入梅》
墨试小螺看斗砚,
茶分细乳玩毫杯。
《对食戏咏》
毫杯点雨前。
《秋获后即事》
放翁醉饱摩便腹,
杨万里(1127-1206)
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人
《以六一泉煮双井茶》
鹰爪新茶蟹眼汤,
松风鸣雪兔毫霜。
《陈蹇叔郎中出闽漕别送新茶、李圣俞郎中出手分似》
鹧鸪碗面云萦字,
兔毫瓯心雪作泓。
蒸水老禅弄泉手,
龙兴元春新玉爪,
怪怪奇奇真善红。
综合上述各方面的资料分析,宋代建窑黑釉瓷器的生产,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兴起期
北宋早期,相当于10世纪后半叶。
旺盛期
北宋中期至南宋早期,相当于11世纪至13世纪前半叶。其中高峰期在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相当于11世纪后半叶至12世纪前半叶。
衰落期
在考证建窑黑釉瓷器的制作和使用年代时,可以了解到其流通的大体范围是:从宋朝都城汴梁、杭州到大陆东南、中南、西北地区以及东亚日本、朝鲜等国,其投放国际市场的时间,开始于北宋晚期,经南宋时期至元代初期为止,相当于
12
世纪前半叶至
13
世纪后半叶。
发表评论